《三案始末》|皇权独大与限制皇权之间的冲突表现与根本。
明末最纠缠繁复、影响深远的三案为什么会发生?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三案始末》讲的是明末最纠缠繁复、影响深远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这本书不仅讲明了明末宫廷三大奇案的来龙去脉,更揭示出了案件背后的政治图景和历史规律。围绕着三案所展开的权力斗争,以及案件展现出来的明朝的绝对君主专制制度,都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书中的每个细节都有正史记载,杜绝了骇人听闻的野史传闻,对我们研究明史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于作者:
温功义,中国文坛一位不出世的天才。出身书香门第,因发表文章而被作家楼适夷介绍进入“香港文协”,后来进入香港《大公报》工作。1984年,温功义受重庆出版社鼓励,出版了《三案始末》,后又著有《明代的宦官与宫廷》。
学什么:
1、三案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2、三案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三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三案案情
首先我们就先来说说发生在明末的著名“三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三案的主人公,也就是三案的造因者都是同一个人,也就是明代的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万历是他的年号,神宗是他死后的谥号。在明代十六位皇帝中,万历是在位最久的。他年仅六岁便被立为太子,十岁时,父亲明穆宗朱载垕去世,他便坐上了皇位。万历登基为帝时才年仅十岁,还完全是个孩子,扶植他帝业的,主要有三人,一个是他的母亲李贵妃,一个是太监冯保,另一个就是首辅张居正。这三个人相互利用,彼此配合,把万历管得很紧,所以对万历的影响也都很大。
一般被管得太严的孩子,长大了都会叛逆,万历皇帝也没跑出这条规律。年少时的万历皇帝对他的师父首辅张居正可以说是言听计从,但在万历真正掌权后,他的叛逆性格暴露,不管正统派大臣们说的对不对,万历是能拒绝就拒绝,拒绝不了就拖着。
万历皇帝的长子朱常洛是一名宫女的,所以万历很不喜欢这个儿子,更不想让他当太子。次子朱常洵是万历最宠爱的郑妃所生,他一心想把皇位传给这个次子。但儒家文化传统关于继承皇位的规则历来是要么“立嫡”,要么“立长”,万历的皇后没有孩子,所以作为长子的朱常洛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但万历皇帝一心要废长立幼,这让群臣无法接受,因此,许多正统派大臣就纷纷上书要求皇上尽早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对正统派的上书采用拖字诀,后来实在没办法才勉强把朱常洛册封为太子。太子虽然定下来了,但立储的斗争却更加白热化了。郑妃和她的党羽想方设法要扳倒太子,而正统派的群臣们对郑妃的抵触也越来越强烈,于是,三场大戏的帷幕就这样拉开了。
第一场就是梃击案。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一个手持大棒的汉子趁着夜色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见人就打,不过还没打到太子,那人就被侍卫抓起来了。行刺太子可是大罪,万历要求严查,没想到这案子查起来就没完没了,牵扯出来的人和事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三法司审理出的结果是:那犯人名叫张差,是个疯子,在老家受了委屈,来京城是为了上访伸冤的,闯进慈庆宫只是一个意外。
正统派的群臣却认为,谋害太子的一定是郑妃的人。正巧这时候有个叫王之寀的刑部主事也对此事有怀疑,于是就偷偷地审讯了犯人,审出的结论是,此人不疯也不傻,而是被郑妃手下的太监收买了,刺杀太子也是受他们的唆使。
于是正统派群臣纷纷上书,要求刑部重新组织会审,结果得到的诸多线索都指向郑妃。不过郑妃毕竟是万历皇帝的宠妃,为了袒护郑妃,25年没有上朝的万历破天荒地带着太子面见了群臣,告诉群臣此事到此为止,不要继续追究了,于是,在处决了一些小角色之后,梃击案终于告一段落。
梃击案之后,就是红丸案。经过梃击案,郑妃看出了太子朱常洛地位的稳固,她一反常态,开始巴结朱常洛。猛然从逆境转入顺境的朱常洛,就像穷儿乍富一样,难免有些骄傲和放纵。这就让郑妃抓住了机会,她从自己宫里选了八名最漂亮的宫女送给朱常洛,于是,沉迷于酒色中的朱常洛,还不到40岁身体就垮了。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常洛即位,当时他的病已经非常严重,在位仅仅30天就驾崩了,他也成了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红丸案就是在朱常洛在位的短短30天里发生的。
当时朱常洛病得厉害,但还有口气,真正要他命的是两种药,先是太监崔文升给他开了泻药排毒,让他腹泻不止,把他折腾得“头目眩晕,身体软弱,不能动履”;接下来,官员李可灼又献上两颗成分不明的红色药丸,说是“仙方”。这两颗红丸下肚之后,朱常洛彻底离世了。
皇帝在夜里服了一个人所进的药,天刚亮就去世了,而这个进药的人又不是御医,这可是大事,但因为不知道红丸为何物,又赶上当时朝廷中拉帮结派、互相斗争,所以这事也成了明末三案中的一案,惹起了不少风波。
首先是首辅方从哲受到了群臣的指责,因为进献红丸的李可灼就是他推荐给皇上的;其次郑妃遭到声讨,方从哲正是依附于郑妃才做上的首辅。在巨大的压力下,方从哲不得不宣告退休,远离政坛,直到其他阁老出来说情,红丸案才算是告一段落了。
红丸案尚未了结,又出了移宫案。按照宫廷惯例,乾清宫是皇帝的住所,只有皇后才有资格与皇帝在乾清宫同住。朱常洛的原配正妻早已去世,所以在朱常洛病重期间,侧室李选侍住进了乾清宫。但朱常洛去世后,这个李选侍却赖在乾清宫不走。她挟持了朱常洛的长子,也就是后来的天启皇帝朱由校,与群臣讨价还价,想给自己谋个太后的位子。正统派大臣们认为这不合礼法,拒绝让步。双方在乾清宫中对峙,直到朱由校登基的前一天,李选侍才搬出了乾清宫。
移宫案的案情并不复杂,但却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魏忠贤获得了昏聩懦弱的朱由校的信任,这为以后魏忠贤只手遮天、打压异己埋下了伏笔。
二、后续发展
虽然三案已经过去,但随着权力的更迭,每当有人想要铲除异己时,都要把这三案翻出来重提一次,因此,这三个案件就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明朝历史上,三案总共经历了两次重大翻案,每一次都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第一次翻案发生在天启年间,当时魏忠贤想要打击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他们以儒家礼法为宗旨,是正统派大臣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主张概括起来就是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这就大大触动了魏忠贤的利益,而魏忠贤打击东林党的手段,就是借口要为三案翻案。
在移宫案中,魏忠贤站在李选侍一边,为她出谋划策,因此被东林党屡屡攻击。天启二年(1622年),“东林六君子”之一的杨涟还上书弹劾魏忠贤,数说他的24条大罪,当时魏忠贤还没有左右阁臣的力量,所以拿杨涟没办法。但后来,随着内阁中首辅、次辅纷纷离开,魏忠贤在内阁中安置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魏忠贤就起了借三案来打击那些反对他的人的心思。
在魏忠贤的主持下,三案先前的结论来了个大反转。在梃击案中得罪了郑妃一党的刑部主事王之寀,被冠上了“捏造案情,用以敲诈”的罪名,魏忠贤后来又安排人诬陷王之寀向郑妃的兄长郑国泰索要过两万两“赃银”交出来,最后竟活活把王之寀逼死了。
在红丸案中,东林党的重要人物都受到牵连,魏忠贤还把移宫案罪魁祸首的帽子安在了东林党的杨涟和左光斗等人头上。魏忠贤通过给三案翻案,把东林党和文官集团中许多正直的大臣下狱、杀害,把朝野上下搅得血雨腥风。
天启皇帝朱由校只活了23岁便去世了。朱由校死后,由弟弟朱由检即位,这就是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崇祯在宫里生活到17岁,对于魏忠贤和他那一伙奸党的罪恶了如指掌,决心要除掉魏忠贤。
崇祯暗中授意朝臣积极弹劾魏忠贤。在众多论奏的疏文中,以贡士钱嘉征的疏文最为猛烈和全面。他列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包括:并帝、蔑后、弄兵、无二祖列宗、克削藩封、无圣、滥爵、掩边功、朘民、通关节。
看到了钱嘉征的奏疏,崇祯才开始行动。他先是把魏忠贤召上殿来,命内侍把疏文从头至尾,慢慢读给他听,在精神上打击他,然后派遣他去凤阳看守皇陵,当魏忠贤上路后,崇祯才下令,秘密把魏忠贤逮捕回京,魏忠贤得知皇上要逮他回京的消息,自知大势已去,便悬梁自尽了。
魏忠贤死后,第二次翻案自然水到渠成,三案中冤死的大臣都得到了平反和抚恤,曾经被流放的人也都被召回,官复原职。至此,明末三案才算是告一段落。
不过,三案到这里还没有彻底结束,明朝都城沦陷后,在明朝残余势力组建的南明小朝廷里,因为三案而起的争执始终没有停歇,甚至引发内讧,直到南明朝廷覆灭,才算真的画上了句号。围绕着三案的斗争耗尽了明朝统治阶级的全部精力,成为压倒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原因分析
为什么明末会发生这样三件波及甚广、影响恶劣的案件呢?作者温功义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就是宰相制度的废除。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皇权,都做出了不断的努力,而明太祖朱元璋的做法最为突出,历代相承的宰相制在他这里被废除了。帝权与相权向来是互为消长的,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并为自己的子孙建立起稳固的基业,先是除掉了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等几个曾居相位的人,然后彻底废除了宰相职位。
废除了宰相的职位后,明太祖就把原来由宰相掌管的事务重新作了划分。他把决策权收归皇室,亲自掌握;实际的政务,则交由六部分担,提高了六部尚书的职权。但皇帝本身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自决策,于是,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内阁制度就建立起来了。
明代的阁臣也被称为辅臣,列居首位的称为首辅,首辅有拟旨的特权,所以首辅的位置自然也就成了阁臣间争夺的目标。为了争夺排位,阁臣间的争斗无所不用其极,虽然这种争夺更有利于帝权的稳固,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严重内耗,使明朝的文化、经济等方面日趋腐化,最终走向覆亡。
明朝权力的斗争之所以如此错综复杂,各个派系互相倾轧,和内阁制的建立密不可分。因此,如果追溯三案发生的缘由,废除丞相制度是罪魁祸首。
导致明末三案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监的做大。
明代宦官的做大和皇权的加强、丞相制的废除有必然的联系。一方面,废除丞相制度后,即使有阁臣代为草拟意见,但皇帝也很难有精力批阅堆积如山的奏章,于是,给奏章“批红”的事情就慢慢交给太监去做了,这样一来,太监的权力就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皇帝对于群臣并不信任,需要通过种种非正式渠道来掌握百官的动态,约束他们的行为,这便有了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关。尤其是东厂西厂,它们是由皇帝的亲信太监负责统领,可以随意抓人和动用刑罚,这就让宦官们掌握更大的特权,在三案中,宦官都在后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宦官对明代政治斗争的深度介入加重了朝政的混乱。
三案对明朝的影响,反映了明末政治的混乱。明代的绝对君主专制制度衍生出了内阁制度和强大的宦官体系。阁臣权力下降,难以有效组织群臣,使明朝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更加激烈;而过于强大的皇权又给了宦官干政的机会,贻害无穷。绝对君主专制虽然保证了君王一时的安宁,却也带来了无止境的派系斗争和王朝覆灭的必然结果。这既是明末三案产生的原因,也是明朝走向灭亡的原因。
结语
以上就是《三案始末》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温功义从梃击、红丸、移宫这三案入手,重新梳理了三案的始末,将明朝统治阶层中后妃、诸王、内监、外戚、阁臣、九卿、言官、外吏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讲述得一清二楚。从中我们也能得知,明朝走向衰亡,正是皇权高度膨胀的结果。
正如作者温功义在书中所说:“皇权独大与限制皇权之间的冲突是三案的根本,前者是千百年帝制下帝王最渴求的根本,后者是士人集团对政治礼法的信念诉求。”
【编辑:申童】
相关内容:
慈禧全传09 瀛台落日(上)|从载沣娶亲看慈禧太后的驭人之术。
《近代的尺度》|以两次鸦片战争为尺子,量出清朝和西方列强在近代化上的差距。
《被统治的艺术》|明代底层军户是如何利用规划,谋求自身利益的?
史记·外戚世家|薄姬的大智慧是最容易看懂,也最不容易做到的。
上次推送内容:
【小说】《当尼采哭泣》|任何苦难,如果不能杀死我,终将变成我的财富。
【大咖开讲】实用谈判技巧读书会(一)|谈判桌上该不该先讲话?
本次推送:
《三案始末》|皇权独大与限制皇权之间的冲突表现与根本。
【严选好书】年轻人,你凭什么相信职场有友情?
《阿里巴巴模式》|创业公司如何在大企业围攻中找到出路?
【大咖开讲】实用谈判技巧读书会(二)|说服技巧。
下次推送:
《美的历程》|了解我国美学的基本脉络,培养欣赏经典美学的眼光。
【严选好书】成功了说什么都是对的,有些CEO可不这么认为。
《异类》(格拉德威尔版)|创业要想成功,机遇与能力哪个更重要?
【大咖开讲】实用谈判技巧读书会(三)沟通管道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